返回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71章 朱标建功立业的情绪高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璋制定的一些经济政策是十分奇葩的。

    也只有朱元璋,会不给那些给衙门干活的小吏发工资。

    而这些干活的小吏的俸禄怎么来呢?得从衙门里的县太爷和一些主要官员的俸禄里边拿出一部分来发给他们。

    本来县太爷以及有朝廷俸禄的官员就比较少,他们不仅要养活自己的一家老小,同时还要养活那么多小官小吏的一家老小这点俸禄就显得太少了。

    俸禄少也就罢了,上面的考核又非常严苛,朱元璋这个皇帝绝对不仅仅是对贪官污吏无法容忍,对于那些他觉得尸位素餐的官员也不能容忍。

    而他的不能容忍,除了少部分得以被流放保全性命之外,大部分的这样的官员都会被砍掉脑袋。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天下官员的恐惧程度可想而知,官员们为了完成上面的业绩压力,就只能是钻山打洞的弄钱财来养活更多给自己办事的小官小吏。

    朱标曾经也跟自己的父亲说过,是不是要考虑一下这种情况,可是自己的父亲却非常坚定地认为自己制定的俸禄足够让十口之家过得很好。

    所以父亲从来不会在这件事情上面做出任何的让步,这让朱标有的时候也感到很无奈。

    因为他总是想跟自己的父亲说,您根本就没有考虑过那些小官小吏也是有一家老小要养活。

    要养活这些人的话,就必须得要靠俸禄,而俸禄本来就少,却要养活这么多人,即便您的俸禄制定的是够十口子家过得不错,可是一个衙门里边又何止一个十口之家呢?

    于是朱标曾经跟自己的父亲讲过,是不是要加大对衙门的小吏发放俸禄的名额?

    陈寒也知道,其实明朝朝廷对于衙门里边的那些没有品级的小吏也会发俸禄,不是说绝对不发,但是这个额度很有限。

    一个县的衙门可能也就只有十个名额左右,可是县太爷也即便他管辖的地方只有三四万人,但是各种细碎的事都要去管。

    如果仅靠这十个小吏的话,那是绝对完成不了那么多政务的。

    所以现在也为了完成业绩,他就只能是忍痛把更多的小吏招进来替自己办的事,而多出来的这部分就必须得要他来发俸禄。

    所以可想而知他们的压力有多大。

    朱标的意思是要加大名额,让老百姓看到在朝廷衙门做事,有俸禄可以拿。

    同时也让那些官员们的压力减少一些,不至于拿出自己的更多俸禄去补贴,不至于让自己后院起火,不至于让官员的生活都过得拮据,从而不得不去贪污受贿。

    但是在这件事上,老爷子似乎表现得非常的抵触,他以自己的经验告诉朱标,十个小吏帮助现代也足够完成一个县的事。

    这其实不能怪朱元璋的经验不足,而是因为恰恰是朱元璋自己的经验非常足,他才会这么制定。

    有很多人都说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的养成跟环境有关系,朱元璋对官员们非常苛刻,也跟自己的生活习惯有关。

    首先不能排除,因为元末之时贪官污吏横行,导致朱元璋的父母兄弟姐妹们都相继饿死,给他带来极大的创伤。

    所以他当了皇帝之后,也依旧非常痛恨那些贪官污吏,继而波及到普通的官员身上。

    可能在朱元璋的眼里边,天下的官员就没有一个好的,每个官员都是想着要去贪污受贿。

    所以他才制定那么不合理的俸禄制度就是不想让那些官员有机会去花天酒地有机会过得太好,他是希望所有官员都能安安心心的去为老百姓做事。

    当然,后世的很多历史学家都觉得这是朱元璋的一厢情愿,他的理想主义在作祟。

    但是陈寒却觉得其实朱元璋知道它的制度有极大的漏洞,官员们一定会贪污受贿,他是利用了制度的漏洞来塑造自己好皇帝的形象,把官员们都给塑造成了反对派,从而被他这个皇帝以及老百姓夹击形成三明治。

    因为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形成对官员最大的监督力度。

    毕竟他让老百姓们有机会去告官,这是历朝历代以来就没有过的事,老百姓当然觉得朱元璋这个皇帝非常不错,因为这个皇帝允许老百姓去告官。

    于是所有的压力都给到了官员身上。

    苦逼的官员们既要忍受着低俸禄的压力,又得恐惧贪污受贿之后被抓的压力,同时呢又对皇子龙孙们的高俸禄嫉妒的眼睛发红。

    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官员哪个人的心态会是正常的?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朝的党争非常剧烈,并且几乎可以说是持续了整个大明王朝始终。

    明初的时候以刘伯温和李善长为代表的,浙东派跟淮西武将派就斗的跟乌眼鸡一样。

    到了建文帝的时候就更别说了,文官跟武将之间的矛盾几乎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以至于建文帝想要镇压自己叔叔燕王朱棣的造反,都无法找到能够相信的武将替他办事。

    到了永乐朝,那矛盾更是无法调和,因为燕王朱棣本来就是武将出身,他本

第671章 朱标建功立业的情绪高涨(2/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